众志成城 抗击肺炎
作者||君
一个人一生最好的贵人,是自己,
一个人一世最好的风水,是善念。
1
己亥末庚子春记
荆楚大疫蔼然度
月半雷火相随立
街无车舟皆闭户
青丝白发一线战
布衣商客来解囊
南山镇守江南郡
数万白衣怦抗之
且有九州有恒心
善存善念兴国泰
盼疫去悠悠民安
2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战役中,善战是主旋律,而所有善战背后的人,他们似乎已然被一种舍己为人的善念,衣者,父母心,它似乎像心间大义凛然的狂风,这降临的狂风骤雨没有一丝是为自己的,全部是舍己为人。
芝麻善念分享的是善与恶是如何作用于我们的心理活动、行为活动,在此基础上从探讨心理学、精神病学、宗教学、神学上超脱出来。善念这种念头来源哪里?为什么明明看起来是个善人,却做过十恶不赦的事情,最近告破的南医大杀人案,而凶手麻某被捕时,另很多人感到意外,当大家对这个平日里为人的麻某和善憨厚,不由得的联想到白银连环杀人案的告破,白银连环杀人案的高某,高某被抓时在某学校经营杂货铺,而高某的住宅小区距离最后一次被害者居住的地方仅有五六百米远,高某在被抓捕后,供述自己到了一种不杀人就心理不舒服的状态,这非常的有推敲意义,我们再看高某的成长经历,他幼年丧母,家贫但又上进心,学习好,上中学恋爱受过挫,高考差一分落榜,
在这些恶魔这几十年的日常生活中,他们是有善念的,他们一定当过好心的隔壁叔叔,帮助了某个邻居,也许杂货店的高某也给学生帮过小忙,或许这无数个善念瞬间里,都挡不住他们在自己人生的某个瞬间举起刀杀害了被害人的事实,这让人想起来佛教有句话,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多数时候放不下的是内心的心魔,
这心魔怎么说,有本书叫《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在这本书用了两个很重要的概念,一个叫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用作者的讲法,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两种病症,白银杀人恶魔高某可能就患有严重的压抑性神经官能的疾病,这种疾病控制着当事人的潜意识,而又找不到适当的发泄口或出口,也许你会说这就不就是潜意识吗?这本有意思在作者不仅列举了大量治疗案例,还并不是仅仅运用一些传统心理学的手法给患者治病。
3
心是行为的动力源泉,而修持佛法又要讲身、心、意这三层,最近很热的电视剧《三生三世枕上书》里有讲过主角东华帝君对心的修持,他的境界是九住心已达专注一境,而这九住心又分为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等待,而这每一住的修持精进都很难,我们大多数做到的是像第内住,能满足我们日常身心注意力需要然后去做一些事,而第二级续住练的是定力,我们大多数人都折在这了,续住练的是一个人有力还是无力控制住觉察的结果,我们大多数人到了这点就不行了,即使是知道了,一旦什么拖延症呀、强迫症、选择困难症、囤积症、购物癖、社交恐惧症等等冒出来,控制不住内心的急躁、不安、抓狂呀,那像安住、续住、调伏对心相境界都有极其严格的规定,不做一一叙述了,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的确是凡夫俗子,没有精深的修持,做不到哎。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这句话说的是圣人对好人与坏人都可以善待,这里有个大前提是圣人,如果圣人也以恶报恶,那他就不是圣人,而圣人呢他们的品性一如既往的像小孩子那样天真烂漫,却拥有处理世间任何问题的大智慧。修持到圣人的境界我们不敢想,对于我们大多数凡夫俗子来说,读道德经可以修持到让一个人摆脱各种偏见、束缚、枷锁、并能开始寻找自我、追求你自我、成就自我的过程,但推荐还推荐派克这本书的重要原因,它可以进行自我疗愈。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从很小的时候对待善与恶其实也是无分别心,因为成长环境的就是这个环境,但这个环境有没有错呢,大多数小孩子并没有判断力,他们有的只是摆在眼前的一切,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呢,但实际上呢,可能已经出于“恶”的果里了,却浑然不知,作者认为一个人的人生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完全自我的阶段,典型是两三岁之前的小孩,而有些人则终生没有超出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盲目信仰权威,将世界简单地划分为善与恶的阶段,典型者如稍为大一些,以父母为最高权威的孩子,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盲目信仰权威的“好”公民,还有对“上帝”坚信不移,对“信仰”从不质疑的虔诚者;第三阶段是“科学怀疑主义”阶段,这一阶段的人不会不加质疑地相信,而只是在被合乎逻辑地说服之时才相信,但是对精神性和超自然性的力量持怀疑态度;第四阶段是开始享受自然与存在的神秘与美的阶段。这些人虽然非常理性,却能够领略自然与存在中更大的意象,对于善与恶,仁慈与宽恕,热情和爱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力。他认为第四阶段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并认为自己处于这一阶段),我认为本书的作者相信的道法自然中的道,作者在出版此书曾写道:“逼仄的办公室里,当我一边忍受孤独,一边为它倾 注心血的时候,仿佛冥冥之中,我得到过一种帮助,一种神秘莫测、犹如来自上帝的帮助。当然,我不晓得帮助究竟来自哪里,但我坚信,那种奇特的体验非我独有。”看到这里作者谈到犹如上帝的帮助,我则认为这是作者走在了与天地人合一的大道上,用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叫“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作者在此书中,也写道写书的困难,但当缺乏案例时,那案例却恰当的出现了,其实也就是作者本然的能力,在合乎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得到意外的帮助,应运而生。
但我们又有一颗向往学习的心怎么办呢,推荐一本书叫《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的的视角很特别,用心理学的知识普及定力、自律的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看完此书的朋友可能反观自己的童年是否受到某种意义上的伤害所导致的病,用作者的话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多少有点病,只是轻重的问题,我们通过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并且正确的运用他们,细心体会,广泛实践,我们会变得善于处理人生的问题和痛苦,通过这些,让我们变得用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心灵变得健康,而是一切归于自律,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在教育我们自己和孩子中,学会忍受痛苦,从学习与成长中获得益处,获得成长。
这本书也被很多人已经领读过,鄙人这里依然推荐这本书的重要原因是作者不执念于宗教、心理学的门派,而是从实践案例中体现有一个人心理的无尽的慈与爱,具有很高的普世价值,
4
每天可以在固定的时间练习自己的觉察,比如睡觉之前或者早上起来,静坐15分钟,逐渐的形成一种习惯,同时在这15分钟保持一定的耐心,因为你有很多起心动念,也许你会窜出来很多想法,正视它,接受它,然后再放下它,能不能练习到直到有能力下一步去觉策它,那就是更高的境界了,有个神一般存在的乔布斯,他数十年参禅打坐,把修持的理念用到他的事业中,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有意思的是他事先不会做任何市场调查,仅凭敏锐的直觉来做出抉择,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像他学习,毕竟精进的、长期的大量修持是参禅悟道的前提,我们能用其中的一些方法调节好身心状态可以处理大部分问题已经很不错了。王阳明曾这么描写过“善念”,“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善念在心中萌发,觉察到它,就扩充这种善念,恶念在心中萌发,觉察到它,就遏制这种恶念,而知道、扩充、遏制,是人后天心智养的最终呈现,我们都知道人是社会化的属性,离不开语言和社交,而这一切离不开人心智,而心智的升级与培养又有它系统的底层逻辑,这里不做详细探讨,然后是一个人的执行力的问题,好比我觉察到自己的恶了,可我的心智模式是坚持善的一面呀还是恶的一面呢,而决定执行力的问题又是定力问题、而定力的问题又是是否可以自律,但总而言之,上天赋予我们了聪察明觉的能力,我们有没有这点完全看自己,古代圣人都有这一点,如果我们想做一个贤人君子,也应该存养这一点。